Copyright © Jas Chen
讀到這篇文章,忍不住想起京都經驗。雖說本來就知道湯豆腐(大概也就是水豆腐吧?) 是京都再有名也不過的料理,不過完全不在計畫之列。一來,我聽說很貴,再說不過是豆腐嘛,有什麼吃頭?
不過早說過旅行是沒計劃的,由於眷戀銀閣寺畔、哲學之道的一點風情,硬是想給自己一點藉口多留一些時間,因之隨意在路上看到「此巷內有便宜的湯豆腐料理」這樣無厘頭的招牌,便二話不說地追隨進去,這還不算,還真就進門點了一客。「反正也不過1500日幣。」雖然花這樣的錢吃豆腐絕不能說便宜,不過,總算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已經過了午飯時刻,小得離譜(大概像是一般人家的門廊大小)的家庭料理空無一人,老闆是兩夫妻,年紀都可以當我爸媽了,這時才慌慌張張從樓上的住家跑下來,大約沒想到會有客人上門吧?心中不免有些抱歉。
小廚房完全是開放式的,也沒桌子,就是八個座位正面對著廚房這樣比家庭料理更為家庭式的作法,姑且喚做小家庭式料理吧!(真是沒創意…) 老闆忙碌地燒火煮水,漂亮的胖白豆腐在距我一步半距離的小鐵鍋子裡咕嘟咕嘟地滾著。「看起來很好吃的樣子呢!」我這樣想著。下午二點,居然又有客人陸陸續續地進來,而且呀,居然還坐滿了小小的店面欸!(再一次證明彧馨兼具招財貓的功能…)
滾燙的湯豆腐上桌。我比柯志遠先生好一些,不需要打豆腐禪也能覺出好滋味,是以又續叫了一盤炸豆腐。主人夫妻忙活的很開心,老妻還會幫忙得團團轉的先生臉上抹抹汗,神色溫柔,而那剎那,讓我有著深深的感動。因為這樣,所以豆腐也是滋味溫柔嗎?
雖然事後發現這間小小的店旅遊指南也有介紹,而且有名的其實是雜炊料理(類似鹹粥),但我仍然慶幸我在這樣清爽的午後,點了一盤湯豆腐,偷嚐到了一點平淡而溫柔的豆腐之愛。
喔,豆腐的照片日後說不定會放在「館子˙彧馨的飲食指南」裡,這裡只放上模模糊糊的小廚房照片,為了那一碗也是模模糊糊、但其味深遠的愛戀。
攝於京都˙銀閣寺かつ竹料亭
‧以下轉載自 講義雜誌 2007/10/17
【文/柯志遠】
那一年,我自助旅行的腳步踏進了京都清水寺,拾級而上,對於放眼所見的古意盎然、恢宏格局,在在歎為觀止。我像一個用功的學生,沿途做著筆記。
「這是日本建築中罕見的手筆,一百三十九根巨大的圓柱,就這樣從錦雲溪上空延伸出去,成為一個懸空的大舞台,由裏至外,不用一根釘子 ……」 咦?完全不用一根釘子?
一長串流暢悅耳的英文,吸引我回過頭去,敘說者是一名穿黑亮皮衣、披棕色圍巾的老先生,從呢質圓帽下露出的髮絲,瑩白如銀,分外流露出學者風範。傍在他身旁的,顯然是他的夫人。
「你看,這正殿大門……」我也順著老先生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是兩扇高如參天的巨門,「平常都是關著的,裏頭供著一尊讓人一見就想流淚跪拜的千手觀音,每隔三十三年才會開放,供信徒膜拜一次。」 我對於那學識淵博的老先生、相貌娟秀的老太太,充滿了好奇。不由自主地,居然亦步亦趨跟隨在後。
「我們姓坂口,他在歐洲當了數十年外交官,退休幾年了,京都是他長大的故鄉,」老太太突然無預警地回頭,用有著明顯英倫口音的英語,笑盈盈地對我說,「相隔半世紀,沒想到舊地重遊,他卻都還記得。」 我一路偷聽,原本就覺得冒昧,結結巴巴地說:「老先生的解說很……生動,像在讀很棒的歷史小說……」 坂口先生興致很高,語音鏗鏘不停地說著一些我生平第一次聽說的典故。 而他的妻子卻悄悄地告訴我:「他的『老人痴呆症』愈來愈嚴重了,已經經常不記得事情。今天難得讓他掀出這樣多記憶,實在非常難得。」她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我想,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出遊了。」
我始料未及,非常訝異。
我們出寺,下山,路過音羽瀑布。在林蔭坂道比較不狹隘的部分,出現了幾個蓋在崖邊的亭子,亭裏鋪著舒適的蒲團。坂口太太熱情地邀我一起進餐,介紹說賣的是當地最有特色的——水豆腐。 我們面前,分別擺了三個茶褐色的陶碗,碗中的湯澄澈至極,碗底墊著一塊厚敦敦的昆布,昆布正中央,是一塊白得無瑕無垢的嫩豆腐。居然會有「簡單」到這種地步的料理。 我試著喝了一口湯,果然如我所料,像開水一樣,一點味道都沒有。
「把心放開,讓空氣進去,讓心事出來。聽聽鳥叫蟲鳴,豆腐,就不只是豆腐了,」坐在我對面的坂口夫人這樣提醒。不說還好,自己的「缺乏慧根」被一眼看穿,實在尷尬。
「豆腐不是這樣的,豆腐不是這樣的,」坂口先生安靜地盯著碗裏的豆腐看了半天,忽然很洪亮地,這樣喊了起來。 「是的,豆腐都是這樣的,」坂口太太也不慌,不疾不徐地說著,把他推開的湯碗,又溫柔地端回面前。 「不一樣的,你看,豆腐那樣大,連昆布都遮住了,」坂口先生仍舊喊著。
我低頭看了一眼,果真雪白的豆腐胖胖大大,但,這會影響吃它的感覺嗎?我實在沒有概念。
「真的,是差不多的,」坂口太太還在努力勸撫,店鋪老闆在隔著約莫三公尺寬山路的那頭廚房裏聽到了,不待吩咐,十分迅速地主動換來新的一桶豆腐。
「是我們疏忽了,真是對不起啊,客人。」
我繼續吃我的豆腐,參我的豆腐禪。
沒想到老先生的警報又響了,「不是這個醬油,太甜了。」 這一次,坂口太太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起身跟鄰座兩位很斯文的女生淺淺鞠躬:「是這個醬油不會錯的,隔太久啦,你有一點點糊塗了。」 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方才那位胖胖的,圍著藏青色圍裙的店老闆,居然又「登登登」地跑步過來:「這一帶有好幾家店,上坡的那個鋪子,醬油沒這麼甜,我去換一些來。」
「對」的醬油上了桌,還不到兩分鐘,這一次,坂口先生喊的是:「怎麼用這個碗?我和你用的是碧綠色的碗,上面有細細白色的花,不是這個,不是這個……」 附近幾個亭子中的客人都被驚動了,紛紛探頭出來張望,坂口太太輕移步伐,走到亭口彎腰,輕聲道歉。 我用日文輕輕地告訴鄰座的女士們:「老先生的腦子不靈了,醫師不給出門,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旅行了。」那幾位其實沒有感到生氣或不耐的客人們,聽我如此一說,顯得十分動容。 而這時,又氣喘吁吁奔跑過來的,換成那個胖老闆的女兒。她咧著嘴,爽朗地笑著說:「是有這樣的碗,前幾個月才整批換新的。我家的鋪子用了幾十年,難得老爺子還記得。」 說著,工工整整地放了一對綠裏挑白的湯碗,碗底墊著昆布,上面端坐著飄溢出蓮花香氣的水豆腐。
好大一場工程,總算塵埃落定。陪的人,看的人,跑來跑去的人,都如釋重負,舒出一口大氣。
但,事情還沒有完。
「不是這個位置……那一次,亭子旁邊有棵好粗好粗的松,松樹底下有一個形狀像河童的大岩塊……」 這一次,老先生沒有扯開喉嚨大叫,但瘖啞的嗓音絮絮叨叨,卻有另一種沈重的失落。
這一次,周遭的客人們,彷彿卻都聽到了。 四、五個人一起從亭子的窗櫺中伸頭出去眺望,四處尋找,一個看起來是高中女生的小姐先發現了:
「是不是那一棵?好大的松樹,樹底下真的有一塊岩石。」
「咦?但沒有亭子呀,」另一個漂亮女生這樣問。
「本來是有的,幾年前換了位置,」店家小姐還沒走,在一旁解釋著。 我福至心靈:「我們現在搬過去,不就有了?」 大家被我一句話提醒,面面相覷了半秒鐘,居然同一時間站立起來,搬矮几的,搬蒲團的,搬餐具的……一起移動。 不到五分鐘,在十幾公尺外的那個頭禿肚凸,長得像河童的山岩旁邊,準備好了一個再舒適不過的座位。 坂口先生伉儷,讓我們攙扶著過去就座。
始終雍容的坂口夫人,這時也微微哽咽,附在我耳旁,用英文說了一句:「Thank You for Everything.」我雙手連搖,卻見她環拜一周,跟還佇立一旁的客人們,都無言地道了謝。 接下來,回到亭子裏的我們,沒有人繼續動筷子。大家不約而同地,都靜謐但專注地看著那對樹下的,一路扶持的戀人。
或許,大家也都像我一般,在剎那間明白:那樣澹如透明的一碗水豆腐,之所以能夠走過歲月,記憶恆久,個中的滋味, 其實是「幸福」的滋味啊。
10.26.200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 則留言:
很動人的一段偶遇
姐姐:我是君君,http://59.120.32.16這是一位藥師大哥的部落格,裡面有很多很棒的攝影作品,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交流一下^^
Dear Anna:
豆腐其實沒有在溫泉旅館吃到的好吃
特別是紅葉(溫泉旅館)那個豆腐皮啊
真令人回味
不過老夫婦真可愛
君君
妳跟藥師大哥認識嗎
是很棒的攝影網站欸
旅行中發現的小感動,
不啻柯志遠先生的那段...
很棒的分享,
謝謝妳,jas!
真是個感人的故事
若是每個人都如此為他人設想
那我們的社會會更有意思
我和水豆腐的第一次相遇
如同柯志遠,也是在清水寺
就像許多跟團的行程
我嘗到的只是浮光掠影的淺薄
而非柯志遠那種淡裡自尋的濃郁.....
我的京都印象:http://blog.xuite.net/karlcpc/bcc/6769322
懶骨
其實我覺得呀,台灣的可愛人民也是這樣的呢,只是同樣的場景帶出來,大約不會是文字敘述裡優美的景象,而是「呦,阿伯我來幫你搬桌子啦!」這樣熱鬧的吆喝喔
咖啡杯主人(CPC)
你的京都照片有幾張的取景跟我的一模一樣欸!!!真有趣,害我又想起京都了...上次去京都,雨一直下,實在沒看到什麼阿
又
你的咖啡杯真美
謝謝妳對我咖啡杯的稱讚!
那只杯子、從買回家後一直都有用
我不會只把它“供”在櫃子裡
因為經常想著:只要碰上地震、說不定和它的緣分就到了結的時候,好像不要太役於物才是.....
倒是那懶骨,我覺得他想表達的未必是我的咖啡杯,而是拍那咖啡杯用的EF 35mm F/1.4 L.......
我常常對不起我的杯子阿
雖然說只不過是各地星巴克的杯子
不是名家名品(我還跟家人住,房間容不下碗櫃了,好杯子只能等以後再買了)但是我的杯子應該也是很難過的吧
(不然每天換杯子用也很麻煩...)
大光圈鏡頭真的很好用
不過我是初學者
暫時打算先用標準鏡練習到一定程度再說
(反正相機也是入門款,這樣剛剛好)
CPC和懶骨的照片都好棒
拍的主題也很多
我想練拍人
不過真不好拍呢
人像真的不好拍!
我還記得那位以zone system技巧奠定不朽
功業的已故攝影大師Ansel Adams,
他一生最被人稱道的是替包括Yosemite
National Park在內的美國自然生態、大山
大水留下的美麗影像。
但也有人這麼感歎:他鏡頭裡的每顆石頭,看
來都有好有人性;不過他也經常把人拍得像顆
石頭!
我很早就很認份地體會到這點........
我很喜歡布列松和羅伯特的街拍方式
也很希望能拍出這種感覺
不過.....
有時候我不知道是因為背景在歐洲的關係嗎
在其他地方似乎很難拍出類似風格呢
那麼說不定我喜歡的並不是某個特定人士的作品
而是某個特定地點也說不定....
話說回來
紐約也很愛就是了
看來要找找專拍紐約的攝影名作
看看有無類似風格了說
Henri Cartier-Bresson是我最心儀的攝影大師,想學他街拍,最好先把決定性瞬間的概念掌握住;此外至少也應該把巴黎的每條街道和西班牙的每座城鎮摸透透。
當然,學布列松也有一個好處:妳無需分心在鏡頭的擴張或壓縮效果上,妳只要練好一只50 mm.....但老天、妳知道那有多難!?
Dear CPC
相信我 我知道
我已經有一隻便宜的50mm定焦鏡在練習中
但是我想最難的還是在決定的瞬間
它考驗著我最缺乏的耐心與時間
老天
我多想什麼事都不做花上整整一天
從清晨到黃昏到午夜
在某個城市街頭等待
唉
看了妳跟CPC的討論,我也認同
拍人是最難的,但不是指那種拍美美model的那種。是如何拍出感動很難
至於定焦鏡是訓練構圖與對鏡頭前那一剎那的最佳教練。
妳說的沒錯決定的瞬間很重要
偏偏又沒有準則,只有那時的存乎一心。
我相信大師們的那些雋永照片,很多都是長期等待後的瞬間完成。
還有CPC我要抗議,那張圖是對咖啡杯喔,不是鏡頭,因為我根本忘了是哪支鏡頭拍的。
Dear Jas,
我又來了(沒想到吧!)
說到湯豆腐 呵呵 京都我去過好幾次 在日本留學和工作的時候 有幾次機會去過京都 一向不是風光明媚的春季
總是抓不準紅葉出現時間的秋季
住在嵐山的小旅館裡 點一份湯豆腐 簡單素补的滋味 令人回味
Lazy cat
小懶貓
不要跟我提嵐山啊
才剛剛寄出一張在嵐山苦候大雨過去時拍的照片(彧馨習慣把照片當明信片寄)
那一場雨
足足把我困在一個小甜品店門廊(還不是店裡!)兩個小時欸
雖然帥氣的店長頻頻出來打招呼(還送了一杯熱花生可可)不過還是很鬱悶呢
而且嵐山車站的足湯滿滿的人
既要趕著車,也擠不進去泡...
不然欣賞雨絲
在水氣瀰漫裡看老火車進進出出
一定可以回味良久
我還要去京都啦
不知道是不是溫室效應造成的暖冬,近幾年賞楓的時間好像愈來愈晚.....幾年前刻意選擇十月下旬到京都賞楓,結果只在嵐山附近的天龍寺看到幾夜不算燃燒沸騰的楓紅....
倒是在黑部立山下長野縣的時候,看到此生絕得可以死而無憾的滿山楓紅......
CPC
京都的楓紅好像一直都是十一月欸
不過
雖然我很喜歡櫻雨、楓紅、冬雪的京都照片
但是我想
我大概只有可能拍到冬雪
京都是一個幽遠古老的都市
適合安安靜靜的欣賞
我在不是季節的時候去
都已經被滿滿的人嚇到
楓紅時節....
沒拍照之前大概會先瘋掉吧
冬天冷
應該沒什麼人
說不定會最像我想像中的京都才是
是啊!但各大旅行社從九月起就開始大肆促銷京都賞楓團,不知道旅遊品保協會該不該管一管:確實都有賞到楓,只是沒保證楓會變紅就是了.....
十月下旬從龜岡(SAGANO)往嵯峨野,夾保津川兩岸的楓樹,樹葉才剛開始變黑,還沒辦法出現那種三段彩的美景。
每次在嵐山一帶尋幽攬勝就不由得心慌:
該不該搭一次年輕人拉的人力車?
要不要再嚐一支抹茶霜淇淋?
每次都只過門不入的美空雲雀紀念館這回總該進去了吧?
還是索性拼點腳程、到最遠的化野念佛寺去看那些淒涼的無緣佛.........
如果看過川端康成的古都,妳一定知道京都四時變換的美感、以及相襯的節慶祭典
想細細品嚐京都,恐怕要像林文月那樣住上一整年罷!
被妳一撩撥,我也開始想念京都了....但我月底安排要去北京的,這可怎麼是好.......
Dear CPC
雖然我也曾想過當當人力車上的嬌客
但也始終未成行
雖然我以為嵐山是個適合以腳認識的地方
但是啊
不同的高度會有不同的視野
不同的速度會有不同感受
所以也許下次真的應該要試試
京都確實是個四季優美的地方
林文月小姐很幸運(雖然她的那本書我翻兩頁便放下了...)只不過CPC也很幸運啊
雖然這時節的北京說不定不美
但是北方古城的豪氣與蕭瑟
也應該是很值得一看的
不是嗎
怎樣都比只能狂看遊記的人好命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