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Jas Chen
寫了一篇這樣的文章,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就嘴饞起來,想吃好吃的酒汁薄餅,於是出現了這張照片。
一顆雞蛋、45公克麵粉、80CC牛奶、10公克黃牛油,變成六張又軟又嫩,煎來亟費功夫的薄餅;橙汁、桔子酒、威士忌、檸檬汁釀成泛著春綠明亮橙黄的氣味;那麼灑上一些橙皮檸檬皮、再配上一球芒果口味的冰淇淋,看起來吃起來,都是一件很過癮的事。
雖然這篇文章出現在一次這個板上似乎有點奇怪,但是實在是很幸福的滋味啊。想吃什麼就有得什麼可以吃,簡簡單單的食材,簡簡單單地過日子,這樣的人生,應該沒什麼好抱怨的,不是嗎?
對了,同天還吃到自家做的提拉米蘇,喝了自己調的蘭姆可樂,實在是很美味的週末。
4.27.2009
4.24.2009
【彧馨旅札】巴黎之霧(誤)
原刊載於UDN副刊2009/04/13
Copyright © Jas Chen
「那是什麼?」
安靜的午後,身邊來了這樣一對情人,細小輕巧嬌滴滴女人隔著我如此指著遠遠地面上大片灰色空地撒嬌問著,吳儂軟語的聲口,裹著厚厚黑絨大衣。她手遙遠指著的空地非常遼闊,雖然隔著56層樓的距離,空地上還是能看出凹凹凸凸排列許多長方小盒子,一個挨著一個。
不管以什麼角度,外觀上,直條條杵著的蒙帕納斯商業大樓都不能算是美麗建築,平日無論如何不會想來這裡看看。然而今日起了濕漉漉的濃霧,街上行人稀少,咖啡館也彷彿暫時失去魅惑人的力氣,人聲、笑語、車鳴和旁的什麼大都會裡的嘈雜盡在霧裡淡淡消失,變成寧靜又濕冷的午后,是這樣的日子。我推開本來打算的散步計畫,靜靜坐在56樓高的蒙帕納斯大廈頂端,握著暖和的大杯卡布奇諾,心裡想著此時此刻,整個城市大概就數這裏最適合坐著發呆,輕飄飄看著霧濛濛的巴黎,聽著極少數在這樣大霧還要爬上來的觀光團此起彼落的驚喜和輕嘆。我輕輕朝起霧的窗玻璃吹氣。
除了蒙馬特外,已經分別在凱旋門、艾菲爾鐵塔、聖母院等不同地方俯瞰。以不同高度看巴黎感覺各異,每一種角度,都美得讓人留連不已。我喜歡身處巴黎的感受,而哪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比在市中心登高,眺看每個早已在電影、海報、照片、廣告中熟悉極了的巴黎地標將自己環繞,更能確切體認所謂「身在巴黎」這回事?
「那個是超大型停車場,你看巴黎車多,都停這了。」
那對情人中、約莫四十歲的男子摟起女人單薄肩膀,一面豪氣回答,語氣毫不猶疑十分肯定。兩人是跟隨大陸旅遊團來的對岸同胞,在巴黎景致前興奮得不知所以,即使眼前籠罩著濃濃大霧,雀躍的心情依然絲毫不減。
在巴黎碰過許多不同天氣,有必須穿厚長袖的夏季 (那是完全冷得不像話的六月),也有淡鵝黃色的薄薄初秋;有熱得要命無處可躲的八月底,當然也碰上過雨絲陽光和落雪。大霧卻還是第一次。蒙帕納斯大樓的露天觀景台因為濃霧沒有開放,我付了半價在56樓的室內觀景台打算晃悠悠地度過一下午。
來了才發現,觀景台很奇妙地是對岸同胞的熱門景點,雖然也有旁的客人,但此處中國觀光客比例幾乎佔去九成。我坐在朝窗的不鏽鋼絲高腳椅,聽著熟悉的國語在身後此起彼落。大霧之中視線不清,景色朦朧,本來如同標竿聳立的艾菲爾,將身影完全隱藏在灰茫茫的霧裡。
「巴黎欸,我們總算看見巴黎了。」
「可怎麼霧成這樣,什麼也看不到呀。」
「鐵塔應該在那邊吧?」
「塞納河是哪個方向呢?」
「爸爸,聖母院在哪裡?」
「全是霧,爸爸怎麼會知道?你看看牆上貼的照片有沒有寫。」
吱吱喳喳,唧唧噥噥,或高昂或低沉的語調裡,多多少少都有些沒辦法抑止的失望 (怎麼大老遠來只看見霧?),也都有些不可能掩飾的興奮 (終於來到花都巴黎了哪!),父子、母女、情人的對話在略顯老舊的室內觀景台裡迴盪,有些吵,卻不覺得討厭。霧中彷彿被隔絕的高樓裡,配上這些人情之常的親切語聲,雖不能說搭調,卻異常合諧,在殘留70年代風情的空落觀景台裡顯得溫柔。
「真是好大的停車場,巴黎市中心欸,好浪費。」
裹著厚黑絨大衣細小輕巧的嬌滴滴女人嘟嚷嚷地又開了口,指點著濃霧中唯一缺口,缺口顯露著那片灰色有著小小長方盒子整齊排列的空地。的確,那塊空地怎麼看都像是停車場,也的確,在霧裡要看清楚巴黎又何嘗是件易事。
猶豫著是不是該指出關於停車場的錯誤,一邊又想也許該讓情人間留著那麼一點自得的滿足,想來想去,終於還是沉默。我想長躺在蒙帕納斯墓園(Cimetiere du Montparnassr)裡的諸位,不管是波特萊爾還是沙特與西蒙波娃,聽見自己的永眠之地被當成了停車場,應該也會輕輕的微笑毫不介懷才是。
Copyright © Jas Chen
「那是什麼?」
安靜的午後,身邊來了這樣一對情人,細小輕巧嬌滴滴女人隔著我如此指著遠遠地面上大片灰色空地撒嬌問著,吳儂軟語的聲口,裹著厚厚黑絨大衣。她手遙遠指著的空地非常遼闊,雖然隔著56層樓的距離,空地上還是能看出凹凹凸凸排列許多長方小盒子,一個挨著一個。
不管以什麼角度,外觀上,直條條杵著的蒙帕納斯商業大樓都不能算是美麗建築,平日無論如何不會想來這裡看看。然而今日起了濕漉漉的濃霧,街上行人稀少,咖啡館也彷彿暫時失去魅惑人的力氣,人聲、笑語、車鳴和旁的什麼大都會裡的嘈雜盡在霧裡淡淡消失,變成寧靜又濕冷的午后,是這樣的日子。我推開本來打算的散步計畫,靜靜坐在56樓高的蒙帕納斯大廈頂端,握著暖和的大杯卡布奇諾,心裡想著此時此刻,整個城市大概就數這裏最適合坐著發呆,輕飄飄看著霧濛濛的巴黎,聽著極少數在這樣大霧還要爬上來的觀光團此起彼落的驚喜和輕嘆。我輕輕朝起霧的窗玻璃吹氣。
除了蒙馬特外,已經分別在凱旋門、艾菲爾鐵塔、聖母院等不同地方俯瞰。以不同高度看巴黎感覺各異,每一種角度,都美得讓人留連不已。我喜歡身處巴黎的感受,而哪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比在市中心登高,眺看每個早已在電影、海報、照片、廣告中熟悉極了的巴黎地標將自己環繞,更能確切體認所謂「身在巴黎」這回事?
「那個是超大型停車場,你看巴黎車多,都停這了。」
那對情人中、約莫四十歲的男子摟起女人單薄肩膀,一面豪氣回答,語氣毫不猶疑十分肯定。兩人是跟隨大陸旅遊團來的對岸同胞,在巴黎景致前興奮得不知所以,即使眼前籠罩著濃濃大霧,雀躍的心情依然絲毫不減。
在巴黎碰過許多不同天氣,有必須穿厚長袖的夏季 (那是完全冷得不像話的六月),也有淡鵝黃色的薄薄初秋;有熱得要命無處可躲的八月底,當然也碰上過雨絲陽光和落雪。大霧卻還是第一次。蒙帕納斯大樓的露天觀景台因為濃霧沒有開放,我付了半價在56樓的室內觀景台打算晃悠悠地度過一下午。
來了才發現,觀景台很奇妙地是對岸同胞的熱門景點,雖然也有旁的客人,但此處中國觀光客比例幾乎佔去九成。我坐在朝窗的不鏽鋼絲高腳椅,聽著熟悉的國語在身後此起彼落。大霧之中視線不清,景色朦朧,本來如同標竿聳立的艾菲爾,將身影完全隱藏在灰茫茫的霧裡。
「巴黎欸,我們總算看見巴黎了。」
「可怎麼霧成這樣,什麼也看不到呀。」
「鐵塔應該在那邊吧?」
「塞納河是哪個方向呢?」
「爸爸,聖母院在哪裡?」
「全是霧,爸爸怎麼會知道?你看看牆上貼的照片有沒有寫。」
吱吱喳喳,唧唧噥噥,或高昂或低沉的語調裡,多多少少都有些沒辦法抑止的失望 (怎麼大老遠來只看見霧?),也都有些不可能掩飾的興奮 (終於來到花都巴黎了哪!),父子、母女、情人的對話在略顯老舊的室內觀景台裡迴盪,有些吵,卻不覺得討厭。霧中彷彿被隔絕的高樓裡,配上這些人情之常的親切語聲,雖不能說搭調,卻異常合諧,在殘留70年代風情的空落觀景台裡顯得溫柔。
「真是好大的停車場,巴黎市中心欸,好浪費。」
裹著厚黑絨大衣細小輕巧的嬌滴滴女人嘟嚷嚷地又開了口,指點著濃霧中唯一缺口,缺口顯露著那片灰色有著小小長方盒子整齊排列的空地。的確,那塊空地怎麼看都像是停車場,也的確,在霧裡要看清楚巴黎又何嘗是件易事。
猶豫著是不是該指出關於停車場的錯誤,一邊又想也許該讓情人間留著那麼一點自得的滿足,想來想去,終於還是沉默。我想長躺在蒙帕納斯墓園(Cimetiere du Montparnassr)裡的諸位,不管是波特萊爾還是沙特與西蒙波娃,聽見自己的永眠之地被當成了停車場,應該也會輕輕的微笑毫不介懷才是。
4.22.2009
失蹤的書
Copyright © Jas Chen
書失蹤了。
書沒有腳,當然不會自己跑出門不回家。不過,在擺滿房間的各式書櫃裡翻來覆去地找,確實找不到。
忘了跟遠方朋友討論什麼主題,總之講著講著講到了昆蟲或攝影還是旁的什麼,然後突然想起這本書。「咦,似乎好久沒看到這本書了呢!」心下這樣疑惑著,於是半夜裡認真在房間裡翻找。
翻過三個IKEA落地雪白書櫃,沒有。
翻過深暮色歐式大書櫃,沒有。
翻過床頭老紅木櫃子,沒有。
翻過地上那一落落堆疊著的書、日常作息的書桌、梳妝的小檀木櫃、不怎麼可能但也看看的床底和衣櫃,連廁所都翻了,沒有,無論如何找不到。這本書又有個有點讓人不好意思的書名,所以應該也不會放在家中客廳飯廳起居室之類公共區域才是,那麼,到底去了哪呢?
在MSN暱稱上打上這本書的名字,希望借走的人能主動告訴我 (因為如果是借了人,也不知道是借了誰呀?),結果看到書名好奇詢問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知道書的下落。
難道還是遺留在紐約了!?希望不要是這樣才好。
另外在腦子裡飛快想著出借過什麼書,又是借給了誰,於是想起應該還有幾本攝影集流落在外,幾本談吃的書、推理的書、冒險紀實的書借給了朋友同事或其他什麼人。有些借了書的人消失不見了,比如姊姊的守護者大約就拿不回來;有些老是跟我說還正在看哪,雖然書已經借走半年似乎還是看不完的樣子;有些朋友看完書了也記得要讓書本回家的,卻怎麼也找不到時間碰面。
所以我的書什麼時候會回來呢?
另外,到底借了這本書留著有什麼作用?是爲了讓自家養的昆蟲留後嗎?如果是,同我說一聲,書就留著吧,能多有幾個可愛小生命也是好事一樁;如果不是,那麼能夠讓書回家嗎?畢竟看著這本書,總會讓我想起畢業後第一次返回政大校園的那個細雨的午後。
您知道的,經歷的歲月稍多,總不免對有著記憶的事物更珍惜、更善感一點。
4.20.2009
笑
Copyright © Jas Chen
Photo by Andy C.
這兩日,心情一直沉甸甸,有種混沌未明的不清感。
或許嚴格說起來,過去的兩年,大部分時候,多半都在這種糟糕狀態。
不過好險還不至於淪落到掉眼淚的慘兮兮裡。
(這要感謝時常、偶爾在這裡出沒留言的朋友、遠方天天通電話的好友、MSN上加油鼓勵的新朋友、突然會出現打聲招呼的老朋友………)
前一陣子,新朋友Andy幫我拍下這一張照片,認識二十年的老朋友誇讚好看。
自己看著,
彷彿也是一臉開心的模樣。
有點對不起Andy地調了一下色彩,爲整張照片更多添一些復古味道。
如此貼了上來,似乎就能夠天天這般開心了。
喔,當然也是要讓老朋友看看,對的L.C.先生就是說你!
你啦你,每次都把我拍得那麼「真實」……
4.17.2009
4.15.2009
令人心顫的十分鐘
Copyright © Jas Chen
雖然說是十分鐘,實際上也許短一點也不一定。
即將離開巴黎的前夕,在冷颼颼風大得不得了的夜裡,
跑到了鐵塔下。
當然,是爲了拍夜景。
在巴黎簡直可以說悠哉得不得了的行程裡,並沒有排太多時間特意拍照,
所以大概也沒有留下什麼了不得的照片。不過鐵塔,老實說實在想拍拍經典鏡頭,白天和黑夜。
就這樣而已。
於是夜裡,搭著地鐵,再獨個兒走到鐵塔下拍了幾張,
冷颼颼刮得讓人生疼的大風吹著,
天冷,我小跑步地走上通往夏佑宮的德蓮納橋,想要拍攝鐵塔的全景。
再回頭舉起相機,卻全然呆住。
艾菲爾開始整點燈光秀!
小的藍的閃爍的亮點噼哩啪啦沒有間斷亮得不可思議。
雖然知道每個整點都有一次這樣的展示,當然也遙遠地看過(身處巴黎不太可能錯過的吧?),但是,從沒有過這樣近,這樣沒有預期,這樣驚嚇,這樣美……
我心不住顫動著。
看了好久好久。
一直想貼上這張照片,但總覺得這張照片萬不足以丁點表達當時的閃爍,與當下的感動,因此遲遲拖著。然而今日讀著女歌手的網誌,想著應該要開始繼續【維也納咖啡館週記】的書寫,卻意外看見女歌手家中牆上掛著的鐵塔圖,不禁想起當時令人心顫的十分鐘。
雖不足以表達,但還好仍記得按下快門。萬幸。
雖然說是十分鐘,實際上也許短一點也不一定。
即將離開巴黎的前夕,在冷颼颼風大得不得了的夜裡,
跑到了鐵塔下。
當然,是爲了拍夜景。
在巴黎簡直可以說悠哉得不得了的行程裡,並沒有排太多時間特意拍照,
所以大概也沒有留下什麼了不得的照片。不過鐵塔,老實說實在想拍拍經典鏡頭,白天和黑夜。
就這樣而已。
於是夜裡,搭著地鐵,再獨個兒走到鐵塔下拍了幾張,
冷颼颼刮得讓人生疼的大風吹著,
天冷,我小跑步地走上通往夏佑宮的德蓮納橋,想要拍攝鐵塔的全景。
再回頭舉起相機,卻全然呆住。
艾菲爾開始整點燈光秀!
小的藍的閃爍的亮點噼哩啪啦沒有間斷亮得不可思議。
雖然知道每個整點都有一次這樣的展示,當然也遙遠地看過(身處巴黎不太可能錯過的吧?),但是,從沒有過這樣近,這樣沒有預期,這樣驚嚇,這樣美……
我心不住顫動著。
看了好久好久。
一直想貼上這張照片,但總覺得這張照片萬不足以丁點表達當時的閃爍,與當下的感動,因此遲遲拖著。然而今日讀著女歌手的網誌,想著應該要開始繼續【維也納咖啡館週記】的書寫,卻意外看見女歌手家中牆上掛著的鐵塔圖,不禁想起當時令人心顫的十分鐘。
雖不足以表達,但還好仍記得按下快門。萬幸。
4.13.2009
【彧馨旅札】聖母院前我不說英文
Copyright © Jas Chen
原刊載於UDN 2.16.2009
巴黎的小公寓幾乎可以說就在西堤島邊。不誇張,穿過新橋就是西堤,走路不超過十分鐘。那麼就算已經去過好幾次,不管怎麼說,再多走一次西堤島,看看聖母院,好像也是一種理所當然。
因為理所當然,自然在巴黎的第二天就漫步至西堤島了。早晨空氣好,加上正是冬季,清清冷冷,聞起來十分舒服。不是刻意,挑了喜愛的新橋跨越塞納河,走上河中的西堤島。新橋是我所喜愛的巴黎橋樑之一,另外也喜歡的是離公寓更近的藝術橋,以及離公寓非常遠的亞歷山大三世橋。藝術橋和亞歷山大三世橋都沒有連接西堤島就是。
新橋的橋面上有一彎彎月牙般小小的窟窿,可以坐人。即使如今天這樣冷涼的早晨,也有巴黎女孩不畏寒冷地坐在這看小書。當然,如果伴著書本的是邊上圓頂的法蘭西學院和直板板的藝術橋、遠眺的是隱約可見露出一角的艾菲爾鐵塔,正對面是矗立雙塔的聖母院,那麼也許寒冷也就不寒冷了也說不一定。
原刊載於UDN 2.16.2009
巴黎的小公寓幾乎可以說就在西堤島邊。不誇張,穿過新橋就是西堤,走路不超過十分鐘。那麼就算已經去過好幾次,不管怎麼說,再多走一次西堤島,看看聖母院,好像也是一種理所當然。
因為理所當然,自然在巴黎的第二天就漫步至西堤島了。早晨空氣好,加上正是冬季,清清冷冷,聞起來十分舒服。不是刻意,挑了喜愛的新橋跨越塞納河,走上河中的西堤島。新橋是我所喜愛的巴黎橋樑之一,另外也喜歡的是離公寓更近的藝術橋,以及離公寓非常遠的亞歷山大三世橋。藝術橋和亞歷山大三世橋都沒有連接西堤島就是。
新橋的橋面上有一彎彎月牙般小小的窟窿,可以坐人。即使如今天這樣冷涼的早晨,也有巴黎女孩不畏寒冷地坐在這看小書。當然,如果伴著書本的是邊上圓頂的法蘭西學院和直板板的藝術橋、遠眺的是隱約可見露出一角的艾菲爾鐵塔,正對面是矗立雙塔的聖母院,那麼也許寒冷也就不寒冷了也說不一定。
老實說來了聖母院已經幾次,本不打算再來,沒料到踏上西堤島還有新鮮感。遊人依舊如織,看來景氣寒冬絲毫沒有影響巴黎的觀光人口 (本以為冬天加上景氣低潮可以給我一個安靜巴黎的!)。靜靜坐在聖母院前過了時還未拆的聖誕樹旁,不急著看跑不了的聖母院,想先感受重回巴黎的丁點氛圍。
「請問你會說英語嗎?」坐在聖誕樹旁的幾分鐘內,以字正腔圓英文發出的這句話,大約在我身邊響起了七八次。「請問你會說英語嗎?」這樣的句子多是帶著頭巾的伊斯蘭婦女發出的,有年輕少女,也有中年婦人。神情各異,有些帶著點祈求,可憐巴巴的;有些不太耐煩,似乎根本也不指望肯定的回答,往往連回話都沒聽完全便掉頭就走;還有些兇得很,惡霸霸地盯著人看,彷彿要是說聽不懂英文的話,那個眼神就要如刀一般射得人千穿百孔地可佈。
哪來這樣多的人問這樣奇怪的問題?我偷偷地好奇著。於是分了一點神,仔細看看這些婦女們到底在做什麼。
觀察結果如下:如果遊客搖頭 (廣場上能說英文的大約也都是遊客),女人們幾乎都是毫不停留地走人,不管之前做出的表情如何楚楚可憐,看到遊客說不懂英文唷臉立刻就拉下來,一秒鐘都不想浪費像被追債似地跑走;如果遊客點點頭說我講英文請問有什麼事 (據觀察這樣回答的十有八九是客客氣氣的英國人),那麼女人們馬上拿出寫得密密麻麻的的一張白紙出來,左揮右揮在遊客先生左檔右擋的縫隙之中試圖把紙張湊到遊客的臉上,一面喔拉拉地大聲連續說著長串的法文,也不管人聽不聽得懂,非要等人勉為其難地拿起紙張來讀了讀、又更勉為其難地掏出點小錢才肯放人,實在恐怖。
也有本來說會講英文的,一看了紙張馬上擺擺手說我其實不懂英文馬上倉皇逃逸的人,也有死不肯給錢頻頻皺眉像趕走討人厭蒼蠅揮手的不耐煩的人,這種狀況包頭巾的女人對付方法都一樣:大聲咆嘯「法可法可」發音的辭句,至於那句話的意思,我猜想大約與英文發音類似的詞彙意義相去不遠吧?
真的很好奇紙張到底寫些什麼呀,我拉長脖子拼了命的想從密麻麻字句中找出點道理,但隔了老遠實在辦不到,身邊又沒有長鏡頭可以用,簡直好奇的要命,真想借來好好看看。
「請問你會說英語嗎?」一個包頭巾女人冷不防地從我身後冒出,一面準備遞上那張內容大概一樣的紙條到我面前。「請問你會說英語嗎?」 女人把紙條快要貼上我臉這樣地問。前一秒另個包頭巾女人大聲說的「法可法可」彷彿還在耳邊迴盪,突然間所有的好奇都在那一刻消失,再怎麼樣也不想聽到有什麼人指著我臉大罵「法可法可」。
「真是抱歉我不會說英文唷。」我努力地配合句子把頭搖得如同博浪鼓,包頭巾女人果然正眼也不看地快速離去。
在聖母院前假裝不會說英文應該也不是什麼大罪吧。我想。
「請問你會說英語嗎?」坐在聖誕樹旁的幾分鐘內,以字正腔圓英文發出的這句話,大約在我身邊響起了七八次。「請問你會說英語嗎?」這樣的句子多是帶著頭巾的伊斯蘭婦女發出的,有年輕少女,也有中年婦人。神情各異,有些帶著點祈求,可憐巴巴的;有些不太耐煩,似乎根本也不指望肯定的回答,往往連回話都沒聽完全便掉頭就走;還有些兇得很,惡霸霸地盯著人看,彷彿要是說聽不懂英文的話,那個眼神就要如刀一般射得人千穿百孔地可佈。
哪來這樣多的人問這樣奇怪的問題?我偷偷地好奇著。於是分了一點神,仔細看看這些婦女們到底在做什麼。
觀察結果如下:如果遊客搖頭 (廣場上能說英文的大約也都是遊客),女人們幾乎都是毫不停留地走人,不管之前做出的表情如何楚楚可憐,看到遊客說不懂英文唷臉立刻就拉下來,一秒鐘都不想浪費像被追債似地跑走;如果遊客點點頭說我講英文請問有什麼事 (據觀察這樣回答的十有八九是客客氣氣的英國人),那麼女人們馬上拿出寫得密密麻麻的的一張白紙出來,左揮右揮在遊客先生左檔右擋的縫隙之中試圖把紙張湊到遊客的臉上,一面喔拉拉地大聲連續說著長串的法文,也不管人聽不聽得懂,非要等人勉為其難地拿起紙張來讀了讀、又更勉為其難地掏出點小錢才肯放人,實在恐怖。
也有本來說會講英文的,一看了紙張馬上擺擺手說我其實不懂英文馬上倉皇逃逸的人,也有死不肯給錢頻頻皺眉像趕走討人厭蒼蠅揮手的不耐煩的人,這種狀況包頭巾的女人對付方法都一樣:大聲咆嘯「法可法可」發音的辭句,至於那句話的意思,我猜想大約與英文發音類似的詞彙意義相去不遠吧?
真的很好奇紙張到底寫些什麼呀,我拉長脖子拼了命的想從密麻麻字句中找出點道理,但隔了老遠實在辦不到,身邊又沒有長鏡頭可以用,簡直好奇的要命,真想借來好好看看。
「請問你會說英語嗎?」一個包頭巾女人冷不防地從我身後冒出,一面準備遞上那張內容大概一樣的紙條到我面前。「請問你會說英語嗎?」 女人把紙條快要貼上我臉這樣地問。前一秒另個包頭巾女人大聲說的「法可法可」彷彿還在耳邊迴盪,突然間所有的好奇都在那一刻消失,再怎麼樣也不想聽到有什麼人指著我臉大罵「法可法可」。
「真是抱歉我不會說英文唷。」我努力地配合句子把頭搖得如同博浪鼓,包頭巾女人果然正眼也不看地快速離去。
在聖母院前假裝不會說英文應該也不是什麼大罪吧。我想。
【影像與故事】相機、我與捕魚網老人
Copyright © Jas Chen
Photo by H.C
在布拉諾(Burano)島上,遇見了補魚網的老先生。
老先生很可愛,認真而心無旁鶩地補著破掉的漁網,幾個如同我一般的攝影者遠遠地對著老先生拍了好幾張照片,老先生都沒發覺,頭也沒抬。
坦白說,老先生坐在色彩繽紛的屋子前捕魚網的神態實在寧靜動人,我也想拍。
遠遠繞著老先生左晃右晃,掙扎好久,終於還是忍不住上前,嚅囁地開口。
「可以幫您拍一張照片嗎?」
老先生雖然非常開心 (喔,由原來認真嚴肅突然綻出大笑的樣子呢!),可惜一句英文也不會講。我呢?很抱歉除了謝謝你好祝好運之外也是一句義大利文也說不來啊,於是比手畫腳地老半天,有趣是很有趣,苦惱也挺苦惱的。
4.10.2009
【影像與故事】非關衝浪
Copyright © Jas Chen
日前,因為種種緣故,拿到一台萊卡新出的leica c-lux 3小DC試用。老實說,我幾乎沒有使用過消費型的數位相機,也沒有辦法比出什麼優劣,對於萊卡這台可愛相機能夠針對拍攝物體及環境狀況自動配合不同模式拍攝這點感覺神奇,但也對抓拍時不知怎麼才算對焦有點困擾。
不過,小相機的確好用。
在海灘上隨意地拍照,有一種迥然不同以往的輕鬆感,拍著拍著就自行編出了小故事,而這,剛巧也是我一直想作的事。
雖然自己的部落格上總是字多得不得了,但有時,很希望能夠只用一張照片完全部的感受。這似乎不容易,畢竟解讀照片的確主觀,觀者與攝影者之間的關聯也沒有辦法完全定義。看著照片的人想著什麼,雖然有時的確能與攝影者連成一氣;而攝影者想表達的什麼,某些時候也能正確傳達給受視者,但,這從來就不會是一件必然存在的絕對關係。
所以影像到底可以說出怎麼樣的故事呢?我還沒有答案,目前就是認真快樂地去作,把心中的想法一點點地實踐,也許,只是也許,說不定是可以做出點什麼的。
又,照片中的人物完全只是示意,故事也純粹是種效果唷。
天晴
心儀
日前,因為種種緣故,拿到一台萊卡新出的leica c-lux 3小DC試用。老實說,我幾乎沒有使用過消費型的數位相機,也沒有辦法比出什麼優劣,對於萊卡這台可愛相機能夠針對拍攝物體及環境狀況自動配合不同模式拍攝這點感覺神奇,但也對抓拍時不知怎麼才算對焦有點困擾。
不過,小相機的確好用。
在海灘上隨意地拍照,有一種迥然不同以往的輕鬆感,拍著拍著就自行編出了小故事,而這,剛巧也是我一直想作的事。
雖然自己的部落格上總是字多得不得了,但有時,很希望能夠只用一張照片完全部的感受。這似乎不容易,畢竟解讀照片的確主觀,觀者與攝影者之間的關聯也沒有辦法完全定義。看著照片的人想著什麼,雖然有時的確能與攝影者連成一氣;而攝影者想表達的什麼,某些時候也能正確傳達給受視者,但,這從來就不會是一件必然存在的絕對關係。
所以影像到底可以說出怎麼樣的故事呢?我還沒有答案,目前就是認真快樂地去作,把心中的想法一點點地實踐,也許,只是也許,說不定是可以做出點什麼的。
又,照片中的人物完全只是示意,故事也純粹是種效果唷。
天晴
心儀
躊躇
4.09.2009
消失的風景
Copyright © Jas Chen
為新稿子查資料時,赫然發現從前從前,還是研究生時代常去的咖啡館,已經進入永久的歇業期。
當然,咖啡館在紐約。
就離我住的公寓兩分鐘腳程。
那是我趕報告的私人圖書館,也是陪失戀朋友買醉的酒館,肚子有點餓又不太餓時的熟食舖,半夜睡不著能夠窩著的地方。我在那塊角落抱著喜歡的人大哭過,也在那塊角落跟人爭得面紅耳赤過,等過人,當然也讓人等過。
想家的時候,孤獨的時候,也是在這個角落度過……
處於紐約幸福年代時,鮮少珍視這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溫柔角落,總是嫌棄咖啡不好、埋怨地方太吵、一面挑剔光線不夠明亮、一面指責乳酪派實在太甜……我總是習慣對明明喜歡的事物抱怨連連,雖然無論如何不會因為咖啡館的老舊而轉戰去明亮寬敞且四處都有的星巴克。
回來台灣後是在家的人了,喝咖啡成為辦公室的提神劑、與客戶洽談的潤滑劑、深夜裡假裝可以給自己一點靈感的安慰劑,我懷念咖啡館的氣味,然而在台灣,卻再沒有出現過如此溫柔撫慰我的角落。
而那個年代終於完全過去,除了記憶,連影像都不曾留下。彼時尚沒有拍照習慣,始終未曾在咖啡館內外留下任何相片。曾經想著今年是不是能夠回去看看,把當初沒有攝影的遺憾一次補足。
然而,來不及了。
代表自由青春歲月的某一篇章節已然完完全全地跟我告別。
無聲無息。
我會想念你的,Le Figaro。
4.02.2009
【彧馨旅札】巴黎的咖啡館
原刊載於2009/03/02.UDN
Copyright © Jas Chen
若說巴黎「曾經」有什麼我想去得要命的咖啡館,非加尼葉歌劇院附近的「大咖啡館」(Le Grand Café)莫屬。原因無他,就因為在1895年12月28日這一天,此處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放映的地方。光是這一點,就讓研究所念電影的我嚮往非常。
只是晚了一步。
特意在出發前查詢大咖啡館的相關資料,才發現象徵巴黎某個時代咖啡館興盛的大咖啡館在不久前步入生命終期,已然歇業。這簡直不可置信!大咖啡館曾是24小時全天候那樣風光的營業,是什麼原因讓它闔上美麗的章節的呢?看著手中所有的大咖啡館黑白照,有些茫然。至於改裝後的現址,很抱歉地興趣缺缺。雖然現址除了新建的史懷柏飯店(Hotel Scribe Paris),也還有小小的紀念館,但我總偏執地覺得,去看已經再也不是的老地方,除了惋惜,還會多上一丁點對新地方的痛恨。
不過怎麼說,巴黎的咖啡館還是很神奇,連第一部電影都能在此放映,還有什麼是不能在咖啡館發生的呢?
抱著這樣的心情,我走入並不陌生的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老實說吧,住在巴黎第六區,可以找到的咖啡館只怕有上百家那樣多,實在沒有必要到隨時呈現「爆滿」狀態的花神咖啡來跟觀光客擠。然而,正坐落在聖捷曼大道上的花神,除了擁有大片落地窗、與對面的利普啤酒館(Brasserie Lipp)、隔鄰的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同享盛名之外,似乎還多了一點什麼。
有晚娘臉孔和脾氣的收帳婦人?傲慢的領班?來自日本的侍者?年輕得不像話的新任經理?還是一張張以花神咖啡館為主題的老照片?
我其實不知道。
落雪的巴黎早晨,我一如以往地進入花神,一如以往地落座在猶如溫室玻璃屋般面街的座位,雖然不過八點半,要找到一張座位也並不是那樣容易。冬日是咖啡館的旺季,除了觀光客,如鄰桌那樣同領班來四個頰吻的巴黎熟客也滿滿都是。
兩個日本女人在大清早上了濃妝坐在咖啡桌前吃著可頌,輕聲說著話,也當心不讓麵包屑掉在花色鮮艷的領巾上。年輕的學生旅客節省地喝著牛奶咖啡,亮閃閃的眼睛羨慕的盯著別桌客人面前豪華的花神早餐。看似巴黎熟客的優雅女士不知道為了什麼一連叫了六個水煮熟雞蛋,美麗的裝蛋器一排排立在桌上,上面的蛋一點沒動,女士卻要結帳了。某個花神侍者拿起托盤好擋住落個沒完的雪,急匆匆地從正門走出,隔壁雙叟的侍者剛好出來抽菸透口氣,見著彼此喊了幾聲算做招呼,便又各做各的事…我一面吃著剛端上來的蛋捲早餐,一面靜靜地將左右的事物收進眼底。
昨晚讓我拍照的侍者從桌邊走過,彷彿認出我似地朝我眨眨眼。
巴黎的咖啡館是這樣的,如果熟悉了某家的氛圍,那麼坐進了咖啡館,便似乎能感受段段不同的故事以不同的語言同步進行著,彷彿多軌電影,我便如同坐進貴賓席的電影觀眾,得以一邊享用熱呼呼的咖啡一邊觀賞齣齣不同的劇碼。
正想著,窗外卻有人拿起相機將花神咖啡的招牌及招牌下的我一同攝下。
喔,也許有時,觀眾會變成主角也說不一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