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010

【彧馨旅札】平江路與哲學之道

同步刊於UDN聯合新聞網
Copyright © Jas Chen

午後的陽光總算不再那麼繞目。

旅人熙熙攘攘在平江路上走,船慢慢的,就在平江路旁溝渠縱橫的水道上緩駛。江南地方總有點令人懷疑起威尼斯,那哪裡可以稱得上是水鄉?水鄉該在溫柔的江南,在此處,舟櫓搖盪笑語間。

威尼斯?那太商業也太勢利了呀。

平江路長且窄,從拙政園開始連串了獅子林到蘇州戲曲博物館,應該說是觀光要道。然而鋪得好的路段是石版路,人力車勉強還能呼呼地在其上拉著小跑,靠近拙政園那頭,石版路成了碎石子路,若是不太聰明地穿了高跟鞋,說不定會摔兩跤。幽幽彷彿無波的河水就在這樣忽好忽壞的步道旁與世無爭地靜躺著,小小的橋橫過,大樹的枝柳橫過,對岸民居的大嬸半蹲在河畔,並不是洗衣裳,手拿著似乎是冷氣濾網之類的物品在水波中橫過,細小的水流從網眼裡穿出。

若是背對拙政園,右手邊跨了河道的那面幾乎是清一色的民居,左側卻全是商家。要咖啡館?有;要茶樓?有;要紀念品店?不但有還有藝術品專區。餐館、藝廊甚至是新娘攝影美容SPA,還真的都有,全隱匿在突然拐彎的平江小巷弄裡。走在這樣的小路上,眼裡看著小橋流水木舟老牆,手裡撫著精緻蘇州刺繡,耳邊傳來路旁小館誰人評彈的琵琶三絃,嗅聞著卻是滿滿的咖啡香。

黑瓦白牆下走過的是金髮碧眼的英倫遊客,簇擁在小小渠道邊憑欄而歇的是高頭大馬的德國旅人,頗富童趣的手繪招牌立在蘇式門牆上,我居然想到京都的哲學之道。

是呀,雖然平江路上沒有櫻花,可兩者間是多麼地相似。

我仍記得夏末的哲學之道,路也許好走些,街道也許乾淨些,商家也許新穎些,不過除了這,跟眼前的平江路,彷彿沒有太大不同。某個旅者說過「若是旅遊此處卻讓你想起他處,那麼就是旅遊太多該要暫歇的時候。」我卻沒有這樣感受,反而很為了這點小小純屬私人的想法興奮一下。

我尋覓據說很小很難找但賣著好吃雙皮奶酪的「桃葉舖」,一如當初在哲學之道上找著賣有「怪頭娃娃」拉花圖樣咖啡的茶屋。冰涼的奶酪在炎熱溫度下吃美味極了,一掃當除沒能喝成怪頭娃娃咖啡的遺憾。

入夜前趁著餘光慢慢走回渡船頭,沿路參觀幾間沿河的青年旅社,淡雅乾淨,才算是將這條小路從頭至尾走完。將要回到蛋糕小舖前,邊上咖啡館居然擺上的青翠黃瓜吸引住視線。黃瓜啊!那年在京都不也是邊走邊吃了一條輕醃過的爽口黃瓜?(如果沒記錯也在此處寫了文章)

「一條一元,我們自己種的,洗洗就可以吃了。」咖啡館主人周到地洗了換算成台幣不過5元的黃瓜遞上(京都記得買的是一條200日幣嘛),新鮮剛採下,店主人自己與朋友也據著臨河的一張桌子大吃黃瓜。

「一起坐吧?你,台灣人,來來,抹一點鹽就這麼吃,很香。」

黃瓜清脆飽滿,咬下一口竟是滿滿清香汁液。

「很香吧?」店主人問。

我點點頭,是呀很香,彷如即將進入月夜的平江老路韻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