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Jas Chen
由聯合報知道一個改名活動,驚天動地地開始了。起於一名作家在師大開的一間飲食店「南村落」,很簡單,不知道如何於某科技公司結合,輾轉成為師大商圈更名為「南村落」的運動...
說實話,我是因為"東村"才注意到文章的。
『我在不同的城市流連忘返時,選擇或長或短的居處時,都會待在有村落味道的地方,像在巴黎,我一定住在聖日耳曼或西堤島的小巷小弄之中,在舊金山時,我常住在北灘的義大利村和法國村之間,在紐約時,最理想的居處當然是格林威治村和東村,連在洛杉磯這麼可怕的怪獸都市中,我都可以躲藏在帕薩迪納老城區的綠蔭村落之中。』
據說,韓良露是為了師大商圈有一點像紐約東村,而下了「南村」這個名字的。
我不住師大,這輩子走進師大商圈的次數大約十個手指也數得出來,但是有整整兩年的時間,我每天都要在東村廝混,也不為別的,只不過上課、約會、看戲、買薯條都在這裡。即使開始工作後,也還有兩年幾乎每周末都會在東村報到,有時週五約在「大將」燒肉店晚餐,週六下午則來第二大道上逛古董店、聖馬克街(Saint Mark street)找黑膠唱片和二手漫畫店,或是到古怪的錄影帶店租一部像是「大國民」這樣年代久遠的片子來看。
如果週日去中國城補日常雜貨兼飲茶,那麼等到走上東村,肚子差不多又可以塞點東西進去,如不是勤勞點走去珍珠茶坊享受台灣女子開的曼哈頓式泡沫紅茶店,那麼就是在十街上的日式小攤買份章魚燒;想坐久一點與友伴聊天?那麼到二大道上的那間猶太小食店,黑白地磚相當有味道,供應的蛋丸子湯也很美味,末了還能走過一街之遙的百年蛋糕店,買一塊滋味濃重的起司蛋糕,晃悠悠地回家。
當然,我不會忘了也在東村的比利時薯條店……
那麼說來,似乎跟師大商圈有點相像。
只不過,私人的記憶風景各有不同,我的確喜歡紐約的"村落"意像,但也喜歡台灣環繞大學所組成的小吃風情,小小的腦袋始終無法將紐約下城跟台北南區相連,我走在東村不會想起師大,走在師大無法回憶東村。
也許我該搬去師大商圈呢,那麼說不定可以回憶起什麼?
攝於紐約˙東村二手古董店
2 則留言:
我的東村經驗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nolita.html
從SOHO區往東走到諾利塔,在Houston路上在舊大樓牆壁上有一些大型看板,這就是小小的諾利塔區,取名來自於 North of Little italy,名字很美麗的 Nolita。
由於我走到這裡已經晚上六點多了,看不到所謂的人造的逛街環境,除了吃東西的店還開著之外,所有的店都關了,有點冷清,狗吠聲四處可聽,恐怖的感覺。
在一個小教堂的旁邊,看到一家日本料理打著套餐美金15元,有點貴,但是走了一天,就吃好一點吧!這餐吃的真飽,東西也不難吃,我看很多東方面孔來訂便當帶回去吃,應該有做出口碑,這家店詳細的地址我已經忘了,應該在毛街(Mott)跟Prince街附近。
上面的連結有張照片是附近的巧克力店,在SOHO區也有分店,糖果的包裝是一樣的。
點這裡可以進去看 street view
可以找找看你這張照片的地方有沒有變化
張貼留言